三星的第一代TLC SSD 840系列是21nm TLC的颗粒,SLC Cache架构没释放开,性能表现为人诟病。之后推出了改进版的840 Evo系列,采用19nm TLC,优化了SLC Cache架构,大容量下的性能终于能看了。到了如今的850 Evo系列,结合3D-VNAND的TLC颗粒,成熟度已经不差,但是依然玩不转。经过测试,最新固件的850 Evo在读取超过自身5倍左右容量的持续数据后,读取会跌速到10%以下(怀疑是TLC的读取干扰造成),不管重启还是关机,都无法恢复性能,除非继续读取下去或者做Secure Erase才行,想拿TLC做为读盘应用的用户请考虑仔细了。

三星的TLC颗粒结合固件优化绝对是业界领先了。2年过去了,现在各大厂商均开始推出TLC产品线了,道路异常坎坷。我说的直白点,如今的TLC SSD只是为了积累经验,用户均是小白鼠,厂商们的投入要得到回报(固件开发,硬件规格,品质挑选等),势必拉不开TLC和MLC之间的价格差距,因此聪明的做法是对性能、寿命比较在意的玩家请回避一切TLC的SSD,即使选择TLC SSD也请选择大容量的型号。

如果一定要选择TLC SSD,除了三星的TLC SSD外,另一个可以选择的是闪迪至尊高速二代,闪迪利用自身颗粒厂的优势,特挑颗粒加上这些年Marvell主控固件的根基,调教出了nCache 2.0(SLC Cache,XOR)来改善TLC SSD的劣势,再加上优质的产品保修,480GB及以上容量保证了一定的写入速度,不会影响用户体验,480GB以下容量的请自觉闪迪加强版,谢谢。闪迪至尊高速二代的P/E表现有多少?http://bbs.pceva.com.cn/thread-123811-1-1.html

至于别的方案,不外乎就是SM2256 + 原厂海力士16nm TLC(P/E为500~700,LDPC能力全开时可接近1500)、江波龙封装的三星TLC(非原厂测试那么严格,具体P/E要看人品)、 Micron 16nm TLC(由于颗粒实在太烂,除了美光自己的BX200外,别家用Micron 16nm B95 TLC颗粒的千万不要买,别怪我没提醒你,P/E在100 ~500左右) 。 PS3110-S10 + 东芝A19nm TLC(东芝和OCZ的为特挑体质eTLC,估计有1000 ~1500 P/E,别的均为第三方封装能有500 P/E不错了)。 总体来说SM2256由于支持 LDPC,能够活的稍微长点,这点上赢了PS3110-S10不少,不过大家的性能表现都比较让人捉急,限速保命的做法非常影响用户体验就是了。


如图,这是Phison工厂封装的A19nm TLC,影驰等均是用这个颗粒,我们来看看性能吧。

上表是不同容量的SLC Cache尺寸,下面表格里是SLC Cache填满前的性能(ASSSD跑分),SLC Cache填满后的实际性能,可以看到即使480GB容量的型号,也才135MB/s最大持续写入速度,这个非常影响用户体验吧。即使搭配优质的东芝原厂A19nm eTLC颗粒(Q300和OCZ Trion 100),除了P/E好看点外,性能没本质区别。

跑分看上去还行吧,可惜这都是假象。4KB QD32写入那里就穿帮了,因为测到那个步骤的时候,SLC Cache用完了,所以速度跌到了80MB/s左右。

性能那么渣,那么P/E如何呢? 240GB的容量,持续写了27天后(实在太慢),总共写了167TB数据挂了。

容量显示2MB。

即使不掉电持续写,700出头的P/E。这些非原厂特挑体质的如果严格上来说也就300~500的P/E(1年掉电保存期的话)。

如果说你觉得300 P/E都足够用几年了,只要价格便宜就好。那么试问做为存储设备,出错概率高(颗粒体质和出错率是正相关,TLC的出错率并不会因为主控ECC能力增强而减少,提高容错和发生错误数是两回事,即使有强如LDPC的演算法,依然无法回避多错多bug的问题),固件不成熟(新工艺和算法验证不足,厂商需要你们来帮忙测试)这种随时可能让你的数据完蛋的状况算不算严重呢?

总之这些这就是如今的TLC颗粒的现状,一个字,惨。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另一个字,等。

 

 

文章 转自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238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