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MX4的拍张令我比较失望,但是在国产机中应该还是可以说的过去

最近几天对魅族MX4尤其感兴趣,我觉得对其感兴趣的原因完完全全可以归结于魅族官方放出的的拍摄样张(http://www.dammit.hk/魅族mx4的拍照,我的疑惑?),但是今天我看到在中关村的评测,其它部分对我来说实在是不怎么重要,于是我就直接看拍摄样张,结果与官方的图,让我是大大失望,尤其是我对那张夜拍的图的大大的期待。
魅族提供了一个20s超长曝光的夜拍模式,这本来是挺好的,这样可以降低ISO,可以是画面更加纯净同时又保证了亮度,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对减少噪点,提升画面纯净度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相当的令人失望。

超长20s曝光夜间拍摄对画面提升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夜间拍摄也只能算是一般般 这应该是应该可以与官方的那张可以对比的一张,但是似乎比那一张差了许多

白天的拍摄,2070W像素,这是一个多么高的像素,对我而言,但是我本来以为这么高的像素解析力肯定不错,只要白平衡做的好点,做的比较出色肯定是没问题的,呵呵,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成像水平也只能说是在国产手机中中规中矩,略好,但是比最好还是要差许多。

这张解析力出奇的差,具体是什么时间的拍摄的并没有提及。是光线略暗的缘故? 个人感觉也只是一般般吧

编写每天定时切割Nginx日志的脚本(未尝试)

原文错误较多,已更新,详见 http://www.dammit.hk/编写每天定时切割nginx日志的脚本(实战)


1、创建脚本/usr/local/nginx/sbin/cut_nginx_log.sh

vi /usr/local/nginx/sbin/cut_nginx_log.sh
输入以下内容:
#!/bin/bash
# This script run at 00:00
# The Nginx logs path
logs_path=”/home/www/logs/”
mkdir -p ${logs_path}$(date -d “yesterday” +”%Y”)/$(date -d “yesterday” +”%m”)/
mv ${logs_path}access.log ${logs_path}$(date -d “yesterday” +”%Y”)/$(date -d “yesterday” +”%m”)/access_$(date -d “yesterday” +”%Y%m%d”).log
kill -USR1 `cat /usr/local/nginx/nginx.pid`
2、设置crontab,每天凌晨00:00切割nginx访问日志
crontab -e
输入以下内容:
00 00 * * * /bin/bash /usr/local/nginx/sbin/cut_nginx_log.sh

知乎周源:淡定的另类创业者 仍没靠谱盈利方式

上线2年多里,用户只有获邀请才能登录

  创业近4年了,却仍没有靠谱的盈利方式

“外事不决问百度,内事不决问知乎”,在知乎上能看到很多专业人士的“神回复”,这是吸引不少年轻人的地方。但是,在崇尚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周源的淡定显得另类:不急着吸引用户、不急着早点赚钱。

  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一群做过媒体的极客聚在一起,所以有了知乎。在知乎4个创始人中,有3人做过IT类媒体,其中不乏“名记”。知乎001号员工周源本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硕士,第一份工作就是写代码。后来读到一本IT杂志很感兴趣,又半路出家干了3年IT记者。

在创办知乎之前,还是IT记者的周源参与过两个群体博客的写作:4us和N3。周源意外发现,脑力碰撞后的效果,远甚于做记者时单打独斗,“记者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写手和信息中介,4us的作者像一群充满能量的知识野蛮人。”

于是,他产生一个想法,就是“将4us扩大1000倍”。后来,就有了知乎。

媒体和极客两种元素,奠定了知乎最初的风格。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网站,很早就明晰了提问和回答规范。规范之细致,甚至到了标点符号、用词和语气上。这显然不是极客熟悉的领域,而是记者熟悉的职业规范。

知乎最知名的领域,当然是在互联网行业的问答。

在2010年年底开始的内测期间,知乎聚集了约200名用户。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等大腕,连当时封笔许久的知名博主洪波也现身其中。这些人在40天里,抛出8000个问题,贡献了2万个回答。

回忆当时的状况,知乎早期成员成远仍是一脸兴奋,“那时一天泡在知乎上三四个小时,整个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种感觉,就像和很多信息量很大的大脑在交流。”

  科技与人文的交叉

员工虽然以工程师为主,但知乎并不乏文艺气息。2014年,知乎创立“盐”系品牌,包括“盐沙龙”“盐图书”。这个略显独特的名称,源自箴言“你们是世上的盐”。显然,在知乎有的不是一群只会写代码的人,对于文字和设计的美感,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甚至成为知乎招人的标准”。

知乎创业团队非常认可乔布斯的一个理念,就是“科技和人文的交叉”。曾与乔布斯有一面之缘的周源说:“当科技过头的时候,人文能把我们找回来;当效率不足时,一定是科学再顶上去。”

虽然周源是技术出身,但当记者和他谈到知乎时,他很少纠缠细节,更喜欢说对于互联网的思考。“自从社交网络彻底爆发后,大家获得的信息量比以前要大很多,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反而降低了。”而知乎,正是用技术为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帮助人们分享知识

在知乎上线后的两年多里,用户只有获得邀请才能登录。在用户数说明一切的时代,这种做法显得另类。所以知乎上线第一年时,有投资人主动联系知乎,当得知知乎当年只能吸引2万用户时,他接个电话就离开了。

尽管拉风投并不容易,但周源并不后悔,“当时没有放开,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我们不知道知乎能承载到什么地步。”

知乎的“另类”不止于此。当很多初创公司大谈盈利模式时,创业快4年的知乎仍没有靠谱的盈利方式。而且,知乎对赚钱并不着急。

“知乎不是为了赚钱,目前是为了服务更多的用户。”和别的创业者不同,周源说起自己的企业时,是不紧不慢的淡定,“如果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2013年放开注册后,知乎用户数一年内膨胀10倍。2014年才过半年,知乎用户数又翻了一番。现在,知乎用户已达800万人,还不包括没有注册的几千万活跃用户。

迅速膨胀的知乎,如何保持原汁原味成了很大的挑战。“保证社区的秩序,不是只靠规范和秩序,更主要的还是社区用户的共识”,谈及知乎的未来,周源依旧淡定,“知乎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更有效、方便地分享与组织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并获得新的机会。”

所有的网站、App等等都进入了中秋节模式

2025 年 5 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广告

分类

近期评论

标签

历史上的今天

归档